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涵盖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新时代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就要在增强文化的思想引领力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经过20年丰富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原则、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肩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自我革命这根弦必须绷得更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可谓“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
治国先治党,党强才能国强。当前我们党面临的内外形势严峻复杂,肩负的使命任务艰巨繁重,如何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有机结合,科学总结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深刻吸取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深化了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遵循,打破对西方政党制度的迷思,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化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是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关键着力点,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社会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赋予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国各地创造性地把对“两山”理念的认识转化成为生产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经济的创新实践,使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变成金山银山,也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新飞跃意义重大,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对于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回顾这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程,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是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抗战历史的深刻总结,是掷地有声、颠扑不破的历史结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伟大贡献,在新征程上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