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形成和发展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进程中,彰显出鲜明的理论品格,即十分注重突出新概念、新范畴的先导作用,以“术语的革命”带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构建起现实依据坚实、学理基础深厚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这个“全体”、这个“共同”、这个“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被赋予更为宽广、更为丰富、更为包容、更为具体的思想内涵,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超越机械论的客体化思维,赋予自然主体性价值,在价值重构上强调自然价值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生态优先基础上的生态价值转化理论;在增长理念和方式上,矫正西方增长理论的“生态盲视”,注重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性,形成了基于生态内生动力的增长论;摒弃“市场万能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系统性变革,开创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关系表达的全新范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单独或会同相关部门制定落实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制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监督员制度扎根我国实际、符合司法规律、彰显检察特色,在保障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际环境变乱交织之中,单边主义浊浪频起之际,我国一季度5.4%的经济增长格外亮眼,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彰显了经济的强大韧性活力。取得这样超预期的好成绩,既显示了宏观政策发力显效的重要作用,也展示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更是各方面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
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解读,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日益深化的理解和认识,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得到的新发展,特别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并借鉴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取得的优秀成果,逐步构建起既符合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新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知识体系。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精准有效开展主题宣传、形势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强化经济宣传和预期引导,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做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篇大文章,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使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国家文化元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江苏作为第二经济大省落实好挑大梁责任要把握好的四个着力点,其中之一就是“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